侧边栏壁纸
博主头像
静水流深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

  • 累计撰写 51 篇文章
  • 累计创建 0 个标签
  • 累计收到 33 条评论

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从森林走向森林

唐韵
2025-07-13 / 0 评论 / 0 点赞 / 9 阅读 / 0 字

今天与朋友前往距市区八十多公里的一处山区游玩了一番,经典的岭南地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好在开发的还不错,有盘山公路可以直达山顶。这是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于其他商业气息浓厚的景区,尽管做了必要的开发与布置,但还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然景观原先的样子,一路上林木繁茂,云雾缭绕,置身其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亚热带雨林的独特之处。

从森林走向森林-2.jpg

回程路上,忽然有几分感慨。早上八点,我还在繁华的城市,周遭人声鼎沸;四小时后,我已置身于深山老林之中,抬头是遮天蔽日的苍翠古木,脚下是激荡奔流的清澈山涧,空气中氤氲着泥土与植物的独特气味,各种鸟鸣与黑叶猴的叫声回荡于山间;而暮色时分,我又混迹于涌向城市的车流中,再次感受人间的烟火。

这短短的一个朝夕之间,我从钢筋混凝土的森林走向自然的森林,随后又返回城市,短时间内大幅度的空间变化使我的思绪也开始飘飞了起来。

其实按地球上两点的直线距离来说,我溯溪而上的瀑布深谷距离我在城中的住处好像也不算远,几十公里而已,但是两处的环境相比起来却是迥然不同了——我知道这样的对比显得突兀、无趣甚至于“奇怪”,但是我还是想表达一下我对于在短时间内切换两处环境差异巨大的空间的感慨:人类的力量已然能移山撼海,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与建设远超过往地球上所存在过生物的总和,现代交通工具赋予我们在空间中快速转移的能力,人类甚至于已经将目光投向地球之外的星海。这宏大场景的描绘,令我激动与向往,也勾起了我在这之外的思考:外部环境的开拓与广阔,是否也能带给我们心境上的豁达与升华呢?

常听人说,累了就出去旅游放松,而对于不舍得花钱的普通人来说很多时候旅游只会带来更多的劳累,穷人和富人的旅游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你只能期待,新奇的遇见能冲淡一些旅途疲惫。评价一段旅程的角度很多,见闻,食物,同伴,风景,交通,很多东西是不能控制和预料的,我们唯一能调整的,就是以何种心态启程,又以何种心态游览,保持好奇心,细细体会这沿途的风土人情,一草一木,而在旅程结束之后,在钱包被“净化”之后,也可以问问自己,是否觉得自己的心境也澄澈了几分。无论如何,多出去走一走总是好的,但外部环境因素终归只是一个引子,不要以逃避生活的心态走出门,也不能期望一段旅程就能让人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可以有目的地,但是别有太多的目的,别问去哪,你先出发,别问好不好玩,一切都是体验。

我不曾游历过太多名山大川,谈不上行万里路,更无处说读万卷书,我只能好好体会我过往的平凡经历,并尝试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总结,以期对日后的人生旅途能有所裨益。记得也曾于半日之内跨越五千余公里,航迹从岭南延至华北,最终抵达边疆的戈壁,西北初夏的晚风还有些料峭,暂时吹散了长途的疲惫,走下飞机的一刻,我内心的感慨一如今日。

此行也对“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句话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巨大山体中的局部小气候变化莫测,晴雨只在一瞬,上一秒还是似火骄阳,下一刻已是电闪雷鸣;山谷中的云雾散了又聚,迟迟不愿让人一窥她的真面目。驾车行驶于蜿蜒的盘山公路,车窗就是绝佳的天然显示屏,一弯有一弯的景致,一弯有一弯的天气。

越是到山顶却觉得平平无奇了,可能是一路上看多了就觉得审美疲劳了,稍作休整,猛吸了几大口新鲜空气,我们就原路返回了。

此时我已洗漱完毕,躺在床上,脑海中浮现着在山中的所见所闻,一切似是梦境中的幻影,唯有身体上的酸痛提醒着我今日所经非虚,月色朦胧中,困意袭来,忽似又有山涧潺潺之声萦绕耳畔。

从森林走向森林-3.jpg

0

评论区